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我眼中的中国葡萄酒十年—宁夏新疆河北葡萄酒

2016-6-27 16:14:16点击:
我眼中的中国葡萄酒十年

摘自葡萄酒酒斛网

2006年的六月,在陕西杨凌-人们俗称西农大的高校有97个鲜活的葡酒人毕业了。大多数的他们走向了社会,奔赴全国和葡萄酒相关的各个领域。正巧,2006年的1211日,新的葡萄酒国家标准-GB15037-2006也发布了。这份凝结了当时中国葡萄酒领域专业人士心血的新国标,第一次真正地与世界接轨,并引领着中国走上了葡萄酒快速发展的道路。

 

贺兰山

没错,沈老师也是那97人中的一员,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葡萄酒到底经历了什么?沈老师采访了一些人,希望你们陪我一起回忆这十年。

风土复兴的十年

20062016的这十年,无疑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风土复兴的十年。

十年的时间,我们开发了越来越多可能的葡萄种植地,只因为坚信一个目标:我们如此大的疆土,一定有一个地方是能够生产出令国际世界惊艳的高质量葡萄酒。于是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从传统的烟台、天津、昌黎慢慢扩大到怀来、宁夏、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山西等。我们甚至打破了葡萄园必须种植在平原上的老观念,在云南的德钦地区,葡萄种植在梯田上,那里特有的高海拔,凉爽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冬季没有埋土防寒之苦,或许可以说德钦将会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下一个希望。

不仅仅是产区,葡萄品种也在多元发展,曾经我们用一句话:全国一片红,只养三只珠来概括国产葡萄酒,三珠就是赫赫有名的--赤霞珠,品丽珠和蛇龙珠(又名佳美娜)。现在你会在中国发现有越来越多有趣的品种,比如马瑟兰,桑娇维赛,马尔贝克,黑皮诺,甚至是一些白葡萄品种的种植也在缓慢上升,如霞多丽、小芒森、雷司令、贵人香等等。

马瑟兰

而最让沈老师感到骄傲的其实是:中国特有的本土野生葡萄品种也开始在小范围的市场上发挥着影响。比如湖南的刺葡萄、东北的山葡萄、毛葡萄等,这些葡萄品种往往酸度很高,颜色艳丽,特点鲜明,能够非常好的适应气候而不需要冬季埋土。

左:刺葡萄,右:山葡萄

除去产区和品种的多样化,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人们对葡萄酒的了解更加深刻,葡萄酒人的视线从酒厂慢慢地转移到了葡萄园,田间管理越来越受重视。十年前流行的龙干树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修剪管理困难,葡萄的结果部位不在同一水平区域,所以成熟度不一致,埋土防寒的困难等等。现在这些问题都被一一发现并且在近年来新种植的葡萄园中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龙干树型

十年前,如果你在一家大型酒厂做酿酒工作,总部会发一张标准的工艺单,上面写明了每个发酵罐加多少的二氧化硫,多长时间打一次循环,比重3天没有变化然后皮渣分离,等等......可见当时酿酒是一个流水线作业,没有人在乎原料怎么样,更别提年份的变化了。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按照原料的品质来制定相应的酿造方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酿酒师不仅要看理化指标,人的感官评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沈老师认为以上这一系列的复兴都离不开二个字人才!对此波龙堡的酿酒师薛飞也深以为然:学葡萄酒的留学生,在近10年来,在以几何倍数增长,他们从世界各地带回了不同酿酒技术和理念,再因地制宜的开创出适合中国的技术革命,带动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这种技术革命的渗透从葡萄酒生产到消费链条的各个环节。从葡萄园管理,到酿酒师;从酿酒辅料的使用,到橡木桶的选择等等。

北京波龙堡现代酿酒车间

不仅是留学生,产区和酒庄也越来越重视酿酒师的海外培养,宁夏政府每年都会派遣考察团出国,也会邀请各国的专家来银川指导。与国际接轨和产区国际化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大家共同的行动和愿景!

压力产生动力

事实上,从20062016的这十年,也是进口葡萄酒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十年,葡萄酒进口量一直保持在2位数的快速增长期。来自进口葡萄酒的冲击和压力也让国内的酒庄被迫睁开眼睛,看看这个多样化的葡萄酒世界。

有一些适应能力快,反应迅速的酒庄快速地提升品质,并想要在国际上崭露头角,2009年加贝兰率先获得的Decanter International Trophy,也为许许多多的国内酿酒人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开始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酿造优质的葡萄酒,而贺兰山东麓就此以区国际优质产区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近几年在各项国际的葡萄酒比赛中,都能看得到中国酒的身影。

贺兰晴雪加贝兰2009

同时,酒厂也和中国大部分的基础产业一样,面临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但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这又迫使酒厂向标准化、机械化的方向改革。这种改革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也可以让酒质更加清洁,彻底杜绝了问题葡萄酒的产生。

宁夏葡萄园

而葡萄园的春天也已经来临,夏桐的葡萄园负责人苏龙说:注重质量的酒庄在优质葡萄的抢购上越来越舍得花钱,好的农户收入在增加,并且成为酒庄追逐的对象,农户们也开始渐渐明白酿酒葡萄的种植的目标,主动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并控制产量,于是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了。在葡萄收购价格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普通的葡萄每公斤4-5元,而一些非常优质的葡萄,酒厂甚至愿意出双倍的价格采购。

十年前,在葡萄酒学院的品鉴课上,我们所品尝到的大多数国产葡萄酒,都有挥之不去的二氧化硫刺鼻的气味,眼下这种味道早就难寻踪迹,大部分的中国葡萄酒都做到了清洁卫生,果味十足,我相信这些都是上述因素共同角力的结果。

投资的人文回归

十年前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是以大酒厂绝对垄断为前提的,张裕,长城,王朝三家酒厂占据了葡萄酒市场的大半份额。目前这种垄断已经被无数后起的小酒庄联合打破。从2006年开始,中国葡萄酒庄进入了一个投资旺盛期。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国产酒庄都面临着:销售滞后,缺乏流动资金,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的难题。我不知道这些酒庄还能够坚持多久?未来将何去何从?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国产葡萄酒不再是国企,大财团投资几千万才能够进入的行业。比如说许多宁夏本地人以相对低的成本,堵上一家人的后半生,倾入了所有的热情,追求细节和品质,并且疯狂的工作,不顾一切的向前冲。他们将是中国百年酒庄的第一代,这件事让我们来一起见证吧!

中国葡萄酒从最初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到理想与现实的妥协,最终认清了西方到中国的差异。沈老师的大学同学-房林评价自己说: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后来发现其实知道的很少。(而这位房林曾在2010年师从Opus One的酿酒师Micheal,参与了酒庄的酿酒实习。)对于葡萄酒,我们又何曾不是知道的太少呢?

感谢吴坦,房林,薛飞,苏龙,卢新军等人的耐心回答,让沈老师得以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中国葡萄酒的十年-这个命题,原本应该要写成一本皇皇巨著,却被沈老师三言二语概括完毕,只希望诸位看完对中国葡萄酒有个更深的认识。

谨以此文,献给毕业十年的他们

传阅自红酒包装网http://www.hongjiupacking.com